首页/ 专题专栏 /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/ 正文

抗日先锋杨学诚:在烽火征程中蜕变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:2025-08-01 10:05 作者:朱娟娟

7月30日一早,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宁岗村,62岁的农户杨冬明先去自家水塘看了看10多亩太空莲的长势,给菜地浇了水,然后踱步来到了离家800余米的二伯墓园,清理新长出的杂草。

陵园内,两棵翠柏挺立,深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“永垂不朽”。这里安葬的是抗日英烈杨学诚。

从小,杨冬明是听着二伯杨学诚求学成长与烽火征程的故事长大的。

1915年,杨学诚出生于黄陂研子岗一户贫苦农家。他自幼好学,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。起初,这名农家学子常常埋头苦读,鲜少参加课外活动。九一八事变后,眼看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,杨学诚开始关注时局变化,思虑国家前途。

1935年12月9日,震惊中外的一二·九运动爆发。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!”杨学诚同数千名学生一道,冲破军警封锁,走上街头游行示威,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。

参加救亡运动磨炼了杨学诚的性情,他从一介书生蜕变为抗日先锋。1936年1月,平津学联组成“南下扩大宣传团”,杨学诚报名参加。正值寒假,杨学诚在第三团担负先遣队的工作,将救亡火种撒向广阔农村。寒假后,杨学诚转入哲学系,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道路。1936年,杨学诚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,北平沦陷。杨学诚秘密组织流亡学生南下,推动湖北乡村巡回宣传团成立,派出30多个宣传队分赴各地宣传抗日。同年12月,他创建和领导了湖北青年救国团。救国团迅速发展至5万余人,大家走向工厂、农村、街头,动员民众,成为武汉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一支重要力量。

1938年,杨学诚来到鄂中,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,与同志们并肩开创抗日根据地。在应城夏家庙,他们培训抗日骨干300余人,为鄂中敌后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应城告急前夕,杨学诚带领当地县委白手起家,在“八条枪”的基础上,创立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。1939年6月,“应抗”主力整编加入新四军,鄂中、豫南武装实现统一指挥。杨学诚历任多个指挥要职,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风餐露宿,坚持进行敌后游击斗争。

“离开学校南下参加抗日工作后,二伯就没回过家。1939年,得知他在应城驻防,祖母带着子女们步行6天前去探望,看到他和战士们挤在一间土房里工作,衣服上都是跳蚤。”杨冬明讲述。

“二伯一心爱国,正气清廉。”从姑姑那里听到的一个细节,至今令杨冬明印象深刻。

此前,杨学诚的父亲去世。见杨母家贫,部队首长悄悄塞给杨母两块银圆。杨学诚得知后,让母亲退还了,“队伍困难,不能给组织添麻烦”。

1942年8月,杨学诚兼任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,率部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。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加上求学时染上的肺疾,拖垮了他的身体。1944年3月,杨学诚病逝于大悟山,年仅29岁。

抗战胜利后,英魂归葬故里。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黄陂县委县政府为烈士建了墓碑,撰写了纪念碑文,修建了烈士陵园。2014年,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、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,杨学诚位列其中。

“如今在黄陂,每逢清明、‘七一’等节点,来到杨学诚陵园凭吊的群众络绎不绝。”陵园管护员杨小林说。

责任编辑:魏捷

上一篇

下一篇